專欄觀點126
人物專訪108
點讀華山384
今年我們「在家旅行」!走一趟重新認識自己的旅程 島內散步邱翊x蘇柏安x林育芬
專欄觀點126
人物專訪108
點讀華山384

 

認識一座城市的方式何其多,用散步的節奏,或許最能親身感受土地溫度。有一群善於說故事的人,縝密規畫出超過四百條導覽及小旅行路線,悉心探尋每個地方背後的文化歷史脈絡,他們是 ——「島內散步」。

採訪這天,在「島內散步」執行長邱翊的帶路下,拐進大稻埕的街巷裡彎繞,才知道貴德街之所以可以一眼看到路的盡頭,是因為都市計畫一開始就規畫好的關係,而隨著城市發展才慢慢擴建延伸的迪化街,相較之下就沒有那麼筆直。途經千秋街店屋市定古蹟莊協發商行,邱翊提到,港町(今貴德街)昔日人文薈萃,一九二〇年代,蔣渭水、林獻堂等人就是在此舉辦「港町文史講座」,街屋主人、同時也是台灣文史專家莊永明老師,仿效當年風氣在原址成立「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格外有歷史意義。雖莊老師於今年八月辭世,卻為大稻埕留下許多珍貴記憶。

 

邱翊的家族五代皆世居大稻埕,他觀察到過往人們聽到「大稻埕」最直覺的聯想,不脫年節時人氣滿滿的年貨大街,但是有如夜市般鬧騰的封街過後,真的對地方觀光產業有所助益嗎?對於這塊台北保留最完整的老街區,我們過去可曾留心駐足?二〇一二年「島內散步」設計的第一條導覽路線,就選在台北人以為自己熟悉其實卻未必了解的大稻埕,引領大家一步步補修學分,重新認識自己生活的城市。

文化傳遞 建立地方認同

島內散步走遍各地,訴求傳遞文化的體驗式旅行,挖掘出台灣各角落的精彩故事,讓許多人不免好奇,這些主題路線由何而生?產品企劃總監蘇柏安表示,首要是依季節設計大家偏好的旅遊內容,「比如夏天就不會選擇一整天曬太陽的路線,會往比較舒服、療癒的方向去思考。」具有話題性的時事也會納入討論,像是近一兩年因面臨滅村危機而受到關注的馬崗漁村,「可能大家原本對這裡比較陌生,我們就從議題切入,帶大家去看這個聚落正在發生的事。」保存完整的百年石頭屋、身懷絕技的海女阿嬤⋯⋯,都讓許多初次接觸的人印象深刻。蘇柏安笑說甚至有人為了感受不同季節的馬崗,前後參加了兩次,還有人選擇投入當地的導覽培訓,正是因為了解、產生認同,進而付諸行動的最佳實例。

 

他們將想要傳達的議題,埋進旅程內容中。誰能想到台北的夜生活不只東區?在清晨三點半的萬大路的中央魚貨市場一樣生猛有力,蘇柏安說這條別開生面的路線讓許多人開了眼界,才知道自己每天早上的盤中飧,原來是來自於這樣的產地到餐桌;民俗系列的主題不只看熱鬧,更帶大家看門道,他們找來曾受邀至法國羅浮宮參展的新興糊紙店,做紙紮人的教學,家將工作坊跟著藝師互動畫臉、跳家將,打破大家對「8+9」的迷思;又或是連做了三年的鬼月題目,從校園鬼故事帶出八、九〇年代的日本蓬勃發展的校園怪談研究、從傳說中很「陰」的西門町神妖軼聞探究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希望大家想到中元節就是敬鬼神而遠之,」邱翊說,「而是換個角度提醒大家,這些民俗祭典就是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導覽show time 好戲正要上演

蘇柏安提到,確實很多團隊都在做導覽,但差別在於要怎麼讓人聽得「有感覺」,其實暗藏眉角,「導覽的內容是需要被設計的。」他舉例,比如「牛肉」要先端出來,「如果這個地方有十個點可以介紹,但你發現別人只想聽第五點的時候,第五點就應該被先拿出來講。」又有很多時候,導覽員未必會「全盤托出」,邱翊補充,八年前自己剛開始帶導覽時,會把歷史典故講得鉅細彌遺,「但是現在我會站在聽眾的角度思考,只取其中更讓人有記憶點的片段,這樣才有意義,如果全部都講,消費者也吸收不了那麼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設計路線裡頭的「場景」格外重要,除了要適時創造一種不經意的驚喜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導覽員林育芬的經驗裡,設計路線裡頭的「場景」格外重要,除了要適時創造一種不經意的驚喜感,「還有些話,必須要在走到那個場景的時候才能說出來。」藉由人事時地物的結合來營造氛圍,讓大家日後回想起這段旅程,也會覺得特別有畫面。她有一套私房心法,就是每個場景停留講解的時間,要抓在正讓人還有點意猶未盡的時候,她就會宣布要往下一個點移動;原來,導覽不只要口若懸河辯才無礙,還要玩點小心機。

 

林育芬笑說,曾有夥伴形容島內散步的成員很像「演員」,每當站上城市街道的舞台,就是他們的show time,要怎麼把想傳達的內容展現在觀眾面前,不光靠導覽員舌燦蓮花的嘴上功夫,更要讓參與的群眾眼見為憑,去看到、觸摸到,甚至嗅聞空氣也是感受的一部分,「像是柏安前面提到的魚市場,就是一個很有『味道』的場景。」蘇柏安也強調,每個地方既有的內容都是固定的,不可能憑空設計出一個亮點,「而是我們如何透過導覽技巧或其他加值服務,去把已經存在的亮點擦拭得更亮,讓更多人看到。」

永續旅行 形塑三方共贏關係

經營台北街區導覽多年,島內散步在二〇一六年跨出台北,將足跡拓展到宜蘭、基隆、新竹和嘉義等地,與最了解在地風土民情的地方團隊合作。邱翊提到,很多時候,地方團隊想傳遞的訊息,未必是客戶想要的,「就會變成導覽時只是一直表達自己想講的話,但是消費者不一定聽得進去。」島內散步的存在,正適時扮演一個居中的角色,「核心目標就是『溝通』,建立一個消費者與在地團隊溝通的平台。」從中找到平衡點,做到既滿足客戶的需求,又能將島內散步和地方團隊的理念透過客戶再傳達出去,創造三方共贏的局面,才能持續實踐島內散步所推廣的「永續旅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創造三方共贏的局面,才能持續實踐島內散步所推廣的「永續旅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對於永續旅行,邱翊有一套「兩大兩小」的闡述方式:對文化資產和環境的影響最小化,又達到商業價值和顧客體驗的最大化,「客戶的感受很重要,但對於地方的文化倡議、環境保護等議題,我們也必須兼顧。」既然島內散步所重視的,是要能和土地產生連結,就也不能不提到近年蔚為話題的「地方創生」。邱翊拋出觀點:「觀光活動可以是塑造地方品牌形象的一個手法,但要談地方創生,不能只有做行銷,而是要找出這個地方的核心產業是什麼、未來想達到的願景是什麼。」

 

他以大稻埕為例,先把布料、茶葉、南北貨和中藥這些產業做好,再來談轉型、談包裝。「就像我們帶遊客認識設計品牌『印花樂』,並不只是告訴他們這個品牌好棒棒,而是藉由讓他們親手製作絹印布袋,從這個體驗過程連結到大稻埕的布料產業,理解品牌是如何透過創意重新詮釋,設計出新的商品,也讓大家知道大稻埕是有這些產業歷史脈絡的一個地方。」邱翊強調,如果主體只有觀光產業,活動很容易就淪為只是為了迎合觀光客而存在,而看不見一個地方真正的文化。

面對疫情 思考國旅轉型契機

二〇二〇年是交通部觀光局訂定的脊梁山脈旅遊年,不過邱翊笑說他宣稱今年為「在家旅行年」,既然因為疫情關係,大家都無法出國,就好好地留在台灣玩。不過,他也同時觀察到上半年一些地方的觀光宣傳,往往流於「小京都」、「台版天空之鏡」等不用出國、也能拍出有如身在國外知名場景的號召方式,讓他想提醒大家,不要把台灣當作是一個「無法出國旅遊」的備案,他懇切地說:「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去理解這片土地的真實樣貌。台灣就是台灣,不是某個替代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去理解這片土地的真實樣貌。台灣就是台灣,不是某個替代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半年疫情趨緩後,迎來新的一波「報復性」旅遊,離島地區和諸多熱門觀光景點湧入大量人潮,也隨之引發各界批判聲浪;對此,邱翊卻出人意表地說在他看來也不全然都是壞事。原來,他早從三、四年前便開始關注過度觀光的議題,卻都只有零星的媒體報導,「今年的話題熱度,未嘗不是一個機會,開始有更多討論,促使業者和遊客都能進一步思考,觀光活動應該如何尊重地方的文化與環境。當消費者的思維轉變,相關的服務業者也必須轉而開發有別於過往走馬看花的深度旅程。」

 

蘇柏安感慨道:「台灣一直以自己的服務業品質為豪,但過往國人的觀念卻長期視『服務』為沒有價值的東西。」多數人選擇旅遊行程,往往看的是「價格」而非「價值」,長此以往,造就了國旅在大眾印象裡頭,就只能和「低價搶便宜」畫上等號。「消費者是需要被教育的,島內散步一直以來努力嘗試的,就是突破大家對國旅的既定印象。」就像團隊提倡「去老街但不要逛老街」,蘇柏安強調並不是說老街不好玩,「而是我們希望給消費者不一樣的體驗。」

 

邱翊也自信地說,未來島內散步將更加鎖定企業客戶,提供客製化員工旅遊或team building服務,將團隊持續關注的歷史、風土文物等議題,藉由企業的社會影響力擴散出去,而善於文化轉譯的島內散步,會是最好的帶路人。

 

現在就島內散步吧-->https://walkin.tw

推薦閱讀
點讀華山
企業與人及社會的共生對話 ——「生態綠」余宛如x「點點善」葉文宏
人物專訪
點讀華山
20年的努力,0.02公分的堅持
論策展
點讀華山
學會思考,讓設計更有影響力
點讀華山
品牌經營
職人精神經營連鎖品牌 cama café 品牌升級起步走
人物專訪
論策展
點讀華山
馮亞敏發揮「潮」專業!《讀衣IV》人人都能時尚上身
點讀華山
品牌經營
用水泥打造充滿個性的都會精品--22STUDIO熱血灌注顛覆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