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會客室41
表演藝術37
點讀華山384
May 07, 2020
陳信達X楊元慶X王榮文 街頭上的明日之星
華山會客室41
表演藝術37
點讀華山384
May 07, 2020

 

大街小巷內的街頭藝人,把藝術與日常生活融為一體。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厲害的特技及吸引全場焦點的能力,是街頭表演藝術工作者征服人心的魔力。本次華山會客室邀請到兩位華山街頭表演藝術家,紅鼻子馬戲團團長陳信達以及溜溜球項目金氏世界紀錄保持人楊元慶,他們將分享自己入行的心路歷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uest|陳信達(上圖右)

紅鼻子馬戲團團長;臺灣街頭藝術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曾獲國藝會海外藝遊藝術家,並擔任多個縣市街頭藝人評審委員。

Host|王榮文

遠流出版人、台灣文創的實踐者,同時也是華山1914文創園區經營團隊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Guest|楊元慶(上圖左)

臺灣街頭藝術文化發展協會副理事長。曾獲台灣溜溜球大賽冠軍、台灣十大傑出街頭藝人,溜溜球項目金氏世界紀錄保持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榮文(以下簡稱王):大家好,我是王榮文。今天華山會客室來了兩位年輕朋友,分別是紅鼻子馬戲團團長陳信達,以及溜溜球項目金氏世界紀錄保持人楊元慶。

在華山文創產業園區,街頭藝人一直都是遊客最喜歡的項目之一,近年我們也開始注重「打賞文化」,陳信達以及楊元慶都是非常早期就開始在華山演出的街頭藝人,兩人分別也同時是「臺灣街頭藝術文化發展協會」的理事長及副理事長。在一開始,我想先請你們分享自己的背景,是什麼樣的機緣才走入這行?以及所成立的協會要如何去幫助台灣街頭藝人?

 

成為街頭藝人之前

陳信達(以下簡稱陳):我以前念戲曲學院,學的是民俗技藝以及一些特技、雜耍、馬戲等,後來因緣際會認識「匯川聚場」的張忘老師後,開始接觸街頭藝術,從行動雕像,到動態的演馬戲、雜耍等互動表演,2018年也有了劇場創作。

楊元慶(以下簡稱楊):我是在2011年,華山舉辦「百戲雜技節」時,第一次與華山接觸。2013年,我從法國亞維儂藝術節回來時,收到華山詢問,想不想來華山試試看、開拓這邊的街頭表演市場,從此後、我正式駐園開始演出。

 

起初會不太習慣,因為過去都在人潮相當多的華納威秀(現為信義威秀影城)表演。但後來發現,華山有個非常棒的特性,可能來這裡的人都期待享受環境的氛圍,他們會願意坐下來欣賞演出,也有更多人願意付費支持街頭藝術,這與我過去在信義區、西門町表演的經驗完全不一樣。我也非常喜歡這裡的環境,有樹、有草,我的溜溜球就在空中飛給大家看。

 

王:台灣過去是沒有「打賞」觀念的,尤其,我們希望大眾付費的原因,是因為欣賞藝術而支持,不是因為同情。我想起在華山看街頭表演的經驗裡,很多時候,都是家長叫孩子拿著錢跑去打賞箱,那畫面相當溫馨。所以我想請問信達,你們如何設計表演中與觀賞者的互動,打賞的橋段對於一場表演的意義又是什麼?

 

街頭打賞比劇場「更容易活」

陳:台灣的街頭表演以往主要著重在「炫技」,在很短的時間內抓住遊客目光,然後得到打賞。但華山不一樣,觀眾願意坐下來,我們最長有過一場40~50分鐘的街頭表演,這幾乎是戶外劇場演出的形式了。

互動不一定全是照著劇本的設計走,也可能是因為環境或空間裡的一些訊號,例如一隻小動物走過,或是有蟬叫、救護車路過,這些突發的「驚喜」,都是互動最棒的素材,只要我們在當下與「正在發生」的事物互動,觀眾馬上會有臨場感。

 

他們感受到那個瞬間的美好,就會更願意支持街頭藝人,這些良性循環就會孕育出更多完整的表演,且持續鼓勵有本領的人上街頭,這也確實比單純從事劇場工作「更容易活」,有些時候街頭的收入是很可觀的。

 

王:這些年的表演,你有遇過「追星族」嗎?有固定的粉絲群眾,在現場等待你們的演出嗎?

陳:有。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學生,他持續半年,每週都來看我們的演出,每次都拍下一張照片,最後他把好幾百張照片合成一張,像是紀錄了我們的影子。也有一些爸爸媽媽,會固定來問我們最近有沒有戶外演出,他們想帶小寶貝來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發的「驚喜」都是互動最棒的素材,只要我們在當下與「正在發生」的事物互動,觀眾馬上會有臨場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相較於信達,元慶是「單幹戶」,也就是一個人表演。這個發展形式跟一個劇團是不一樣的。你的本領是來自於溜溜球,你從第一次表演到現在,這個過程的創作變化,或者跟群眾互動的變化,你會怎麼描述?

楊:我在高中時的夢想,就是當一個溜溜球冠軍,但是,當我拿到台灣冠軍後,我的爸媽與老師卻不斷問我:「你以後能夠靠這個生活嗎?」結果就在那一年,我遇到兩個街頭藝人,他們邀我去高雄愛河演出,當時的我17歲,我發現,雖然是做一樣的事情,可是場地換到街頭,我卻有了掌聲、有了收入。

 

所以,一開始是抱著賺錢的心態上街頭,可是慢慢地,我在華山演出後發現,有愈來愈多觀眾,可能是為了我的故事、我的演出,而再次回到華山,我意識到自己的表演不再只是單純娛樂觀眾而已,而是我與他們的生命有了一部分的連結。有些人來看表演,可能是在職場或是生活遇到了挫折,他們在我的表演當中獲得能量,等到日後,人生有了新的方向、新的歸屬後,再回來再看我的表演、給我回饋,我獲得的不只是金錢的支持,還有更多是看不見的能量。

 

王:你們多年來實踐、也觀察街頭藝術在台灣的發展,2018年,正式成立「臺灣街頭藝術文化發展協會」,可不可以描述你們的目標是什麼?

 

打造屬於台灣的街頭藝術節

陳:我們希望能發展出屬於台灣的街頭藝術節。國外很多城市,不管在山坡上或巷弄內,整天都瀰漫著藝術氛圍或演出,例如劇場、街頭表演等。目前台灣多數是以劇場為主的藝術節,我們還有不少瓶頸需要去突破。

一直以來,表演者跟制度有許多碰撞,有些人認為自己的表演不應該被審核,主張表演是一種言論自由,不應因證照而侷限表演的區域。而街頭藝人的證照考試也有不少爭議,例如有人認為考試不公平、評審不是街頭藝人,即使是藝術表演科系的學者,他們也會認為評審沒上過街頭、不懂街頭的生態,憑什麼來評斷我?

我們組織協會的目的,就是希望推動一些符合現在街頭藝人的制度與政策,提供給地方文化局、文化部參考,讓台灣的街頭藝術文化可以愈來愈往前邁進。

楊:我們想要做「街頭藝術節」,其實也是因為我們看台灣的劇場出現困境,當劇團、舞團到街上向民眾推票時,民眾對表演藝術沒有想像,既然沒想像,他也很難去付費支持。若有街頭藝術節,不只是街頭藝人,可以讓更多創作者,有平台可以演出。

我曾在韓國安山街頭藝術節看到一場雙人舞演出,現場圍了100多個小朋友,沒什麼音樂、很安靜,我站在旁邊都還可以聽見舞者的呼吸聲。我覺得那一刻,會讓孩子們永遠記得,原來現代舞也可以這麼美好。等到他們長大,有現代舞團跟他們推票,就會有更多人願意付費支持。街頭藝人與藝術家應該要共同去創造更多機會讓民眾去欣賞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街頭藝人本來就是在城市裡帶來溫暖的一個存在,從歡樂正能量去影響群眾,我相信群眾也會回饋給街頭藝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而且,街頭藝術節在台南已有實際案例了。原本是「台南街藝狂饗大賽」,以6年時間逐漸轉型成街頭藝術節,應該有超過30組街頭藝術家,有定點式、動態的、或大型裝置藝術,為期3天,吸引將近十萬人次。

 

街頭藝人的入門課

王:你們兩位是成功的街頭藝人,如果現在有年輕人想走這條路,他應該怎麼開始?萬一打賞不如預期,要怎麼度過這段困難的時間?

陳: 成為街頭藝人,現在有很多管道,例如我們協會也有辦課程,讓學員先懂什麼是表演、再去找自己的特殊專長。剛成為街頭藝人一定會碰到撞牆期,像紅鼻子馬戲團第一次在戶外演出,3人演了20分鐘,打賞只有140塊;但你要從這過程中慢慢學習怎麼去跟觀眾互動,用你散發出來的舞台魅力去吸引他們。但最難的應該還會在聚眾及收打賞的機制規劃。

 

楊:我覺得打賞這件事可以朝兩個方向,一是可以創造會心一笑的驚喜,二是要創造讓人上前支持你的動機。

陳:畢竟是上街頭,與大眾比較有關,娛樂性高一點的會比較有優勢。如果你是比較當代或藝術性的類型,最好有藝術節來保護,觀眾才可以靜下心去欣賞。

 

王:請問你們,街頭藝人有沒有年齡的限制?

楊:這個問題我必須先打個問號,畢竟台灣現在還沒有案例是到老了還在做街頭藝術。但表演藝術講的是人跟人的關係,我相信,當一個人年紀愈大、愈能夠處理人間冷暖,他的表演作品一定會更有味道、更有溫度。

陳:其實紅鼻子馬戲團有一個夢,希望未來頭髮白了、大家老了的那天,我們還可以一起進行「老鼻子」馬戲團的演出,就像我們看過很多小丑大師,不也是愈老愈有味道嗎?

 

用正能量暖化疫情寒冬

王:現在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整個台灣產業、藝文界都受害不淺。對街頭工作者來說,疫情還帶來了哪些影響?你們會有什麼創意來維持自己的收入不變?

楊:大多數的人都受到重創,如果沒有積蓄或預備金的話,這幾個月真的會很辛苦。我也知道不少街頭表演工作者,最近在抱怨民眾的反應冷淡、不捧場,但我認為,我們在此刻應換個心情,因為街頭藝人本來就是在城市裡帶來溫暖的一個存在,從歡樂正能量去影響群眾,我相信群眾也會回饋給街頭藝人。

轉換心態後,街頭打賞不會少太多。尤其我最後會跟觀眾說:不管你們給我多少,我回家都會消毒喔!大家就會笑嘻嘻掏錢了。

 

=========================================================

 

陳信達

紅鼻子馬戲團團長;臺灣街頭藝術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2013年成立紅鼻子馬戲團,活躍於亞洲各大藝術節,至今超過千場演出;2015年獲國藝會海外藝遊藝術家,並擔任多個縣市街頭藝人評審、制度諮詢委員。

楊元慶

臺灣街頭藝術文化發展協會副理事長。國中立下成為溜溜球高手的志願,曾獲台灣溜溜球大賽冠軍、台灣十大傑出街頭藝人,同時也是溜溜球項目金氏世界紀錄保持人。

推薦閱讀
表演藝術
人物專訪
點讀華山
讓觀眾記得畫面也記得故事|舞台設計大師黎仕祺專訪
人物專訪
點讀華山
新世代的內容產製 故事力擦亮品牌
點讀插畫
人物專訪
點讀華山
坐在巨貓肩上,用細膩彩筆對世界說「台灣畫」!
專欄觀點
點讀華山
【觀點X林幸萩】迷人也謎人的工作 – 歐陸繪本選書
專欄觀點
點讀華山
【觀點X洪震宇】在地的日常,就是旅人的收藏
表演藝術
人物專訪
點讀華山
模糊藝術與科技的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