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觀點126
談編輯33
點讀華山384
Aug 16, 2019
【觀點X楊茵絜】三位一體的時代
專欄觀點126
談編輯33
點讀華山384
Aug 16, 2019

如果你是一個具有忠誠度的讀者,曾經讀了前幾期聯合文學總編輯王聰威先生寫的專欄,並記得他曾提到「當年的實習生,如今已是總編輯」,那位實習生正是我本人。

十幾年前,我第一次做雜誌時,正是底片轉數位化時代的巔峰起點,修片、玩一些重口味的視覺,是當時的趨勢。彼時也尚未有facebook。雜誌/廣告/贈品/活動,造就一個品牌的全部。

 

隨著我中途出國唸碩士,回來後逐漸被升成總編輯,第一個碰到最棘手的任務,就是平網整合。Facebook像是一隻越長越大的怪獸,它開始成為每日傳遞訊息、新聞、朋友消息的主要窗口。

於是,第一件最重要的事,是審視我們的品牌DNA,什麼跟別人不同,什麼可以在這個時代深耕,什麼將要是重點發展的每日單元,又能怎麼把平面單元移轉到數位,接著再做人力分工調整,才能繼續保有《美麗佳人》這個品牌的記憶點。

說也奇怪,轟隆隆嘩啦啦地,回神竟然已經是Facebook說了算的時代。許多閱聽人都減低對「深閱讀」的耐心,眼看著平面廣告開始大量轉向數位。不過是隔一年而已,Facebook這隻大怪獸就陸續生出一些小怪獸,像是「直播」機制、「影音與開箱影片」機制、「Instagram」、「IG Story」等。

這一波演進的洪流裡,自然也把一些編輯人才沖去了不同單位。有一些成為自由寫手,有些去做網紅,有些正在做造型師。很慶幸地是,留下來的同事們即便臉色難看,即便不情不願,但仍在崗位上的這群,也跟著演算法與趨勢,一步一步演化成能夠拍影片、剪影片、上稿、拍攝美圖、做行銷活動、即時轉播,甚至有幾個還可以主持節目的全能編輯。

 

時代使然,我們與Audience距離不再是觸不到的戀人,互動止於觀賞文字圖片;更多是一起生存在同一個平台時空裡,不再有月刊的Lag,每一個都是真真切切的 Real Time。

但,也因此,媒體轉成24/7工作待命。從前,我們可以在27、28號截完稿之後,短暫地像一灘爛泥一兩天,找找新東西,再開始下一個輪迴;不過,現在只待事件一發生:「志玲結婚了!」「同婚」,就得打開電腦,放下收好的書包,準備討論一下要做的切點,新稿有什麼、舊深度文有什麼。這是日報與電視的作法,因媒體早就不分時序。

現在的媒體,我會更廣義地稱之為「內容產製者」,人人都要學會編輯、行銷、廣告銷售三位一體的技能,把付費或非付費的內容傳遞到對的群眾手上,這是資訊亂世之中最需要被建立的路徑,不管是內容產製者、網紅、消費型客戶主、廣告公司、公關公司皆然。

未來,媒體、品牌、自媒體的界線只會越來越模糊,但做為媒體,該做的,是把守住有價值的新聞,無論比例高低、內容輕重,傳遞的訊息必然有別於廣告與自媒體的做法,具有獨特觀點,餵養大眾有營養的媒體視角。

 

正在閱讀文章的你,也要記得自己擁有成為自媒體的能力。作為一個品牌,什麼將是你的特色,什麼將是你可以發跡的平台,如何可以讓你的聲音被聽見?Go Public,是訓練你表現自我、傳達清晰洞見的方法,更棒的是社群平台讓你更容易得到反饋。

從前,很多人問我如何成為編輯。我的答案是,這時代每個人的思緒都有軌跡,練習在社群上書寫,可以是第一步。誰能說得準?或許,你也有機會跟我一樣,從實習生成為總編輯。

 

======================================================================

楊茵絜,Bonnie Yang

Goldsmiths Media Comm.碩士畢業,29歲接下《美麗佳人》總編輯一職,左手做平面,右手做數位。非傳統典型總編輯,相信媒體能悔人也能毀人,所以創新跟有價值的內容是必須。

======================================================================

推薦閱讀
專欄觀點
點讀華山
【觀點X游適任】打造屬於自己理想生活的SDGs
人物專訪
點讀華山
織本主義改寫出台灣紡織業的新篇章|虱目魚掀起新的穿衣潮流
點讀華山
【新芳春茶行】承載大稻埕的茶香歲月──以茶會友 芳春再現
專欄觀點
論策展
點讀華山
【觀點X梁浩軒】來一場Fusion式策展
華山會客室
點讀華山
李乾朗x王榮文|永遠長青的古蹟生命 | 華山會客室
華山會客室
點讀華山
地方創生
王政忠X何培鈞X王榮文|他鄉變故鄉 實踐地方創生的一堂課 | 華山會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