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108
點讀華山384
Dec 01, 2017
模糊藝術與科技的邊界
人物專訪108
點讀華山384
Dec 01, 2017

劉辰岫專訪,為科技藝術標下註解



劉辰岫 Ivan

擁有物理博士與科技藝術家雙重身分的創作者。熱愛探究世界科學的奧秘與想像藝術中不可能的可能,並希望讓更多人看見科技藝術的奧妙。目前為人嶼科技藝術國際創辦人,並任教於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當眼前的小提琴家拉弓摩擦琴弦奏下樂音,腳下的燈光裝置便隨著表演者的心跳脈搏數據閃爍起舞,或明或滅地開卷一幅動態的視覺光譜大圖,那是一場表演、一項科技,還是一幅畫作?人嶼科技藝術國際創辦人劉辰岫Ivan,這次從藝術、科學、人的角度討論科技藝術的本質、創作以及台灣發展現況,與大家分享科技藝術的不思議想像。

當藝術成為詮釋科學的方法

擁有完整物理博士背景的Ivan,從小熱愛科學,在他的小小腦袋中,精通世界奧秘的科學家就像是擁有了超能力一般,長大後從事學術研究,不僅發現了物理學的美妙,更發現了科學實驗中一片又一片的藝術美景,分子結構、溫感粒子、3D構圖等等實驗過程的驚艷,以及其中所孕育的意義性更是豐富,全都被深埋在實驗室裡。現在,他想要運用這份超能力,打開大家的雙眼去看見前所未有的科技未來。

 

圖說:〈光之雨林〉是結合聲響和光影的機械動力裝置,鏡面的反射光隨著板塊的翻動落下,過程中發出敲擊聲響,彷彿是由光點所構成的雨滴,動態的光線亦照射在四周的空間,讓觀者沐浴在一個充滿光和聲響的奇幻氛圍當中。

科學到藝術,Ivan跨界跨得很自然而然,因為對他來說,兩者討論的問題都是生命最根本的問題,也同樣需要創新和豐富的想像力,然後再找到適合的方法,將它實踐出來。Ivan認為:「在任何領域使用任何工具創作,當熟悉自己的媒材到某種程度的時候,就已經到達藝術的境界,開始思考背後的哲學。」因此,走到科技藝術之路,是物理研究在實驗室外的延伸,將研究題目以藝術的手法呈現。

藝術科學人文三向理解

「科技藝術可以是雙向的,應該說,它必須是雙向的,」Ivan說,「一件好的作品是讓科學家跟藝術家同樣可以找到有趣的地方。」也許能夠讓科學家發現,科技除了講求效率和功能之外,可以被這樣利用;或許也能激發藝術家思考,原來科技作為藝術媒材能夠呈現出過往無法達成的創作想法。所以當科技被當作藝術表現的媒材之一時,相對地,藝術也可以作為科技研究的起源點。

但無論是從科技藝術還是藝術科技來看,人是最重要的第三面向。嘗試探討人或者勾起人類感官、情緒、記憶的意圖,在Ivan的創作核心中是不變的,只是現在藉由科技,人得以從觀賞者成為參與者。在科技尚未成為創作媒材之前,人只能以感受的方式參與藝術品的詮釋,自從互動式裝置出現後,觀眾更直接進入作品的創作思維,讓人本身就是藝術呈現的一部份,進而在參與同時下探再詮釋的深度。

台灣科技藝術走向大眾

台灣科技藝術發展至今已超過10年的歷程,科技藝術從被質疑到被接受,帶領台灣這個以科技為經濟命脈的國家,將看待科技的方式從功能至上拓展至感受欣賞,並進一步開始思考背後所蘊含的想法和意義,接下來就是走入大眾的階段。現今穿戴式科技已經上身,或許在未來人工智慧將會是藝術的呈現手法之一。

圖說:第二張:11月在烏梅劇院的《耦合世代》演出包含全球首創沈浸式3D劇場燈光,不用配戴任何眼鏡即能享受被奇幻的光影環繞的前衛劇場。

在Ivan眼中,在台灣發展科技藝術的技術成本低為最大優勢,但其市場太小、生態系統尚未建立,前期研發須耗費大量資本但潛力投資者對於科技藝術尚未有足夠認識而不敢投資等擔憂,使得推廣科技藝術成為他在創作之外的要務之一。問到如何欣賞科技藝術,Ivan說,直接去感受每一件作品,讓作品直接進入腦袋和心中,和欣賞世界任何事物都一樣,因為每件上天或人類的創作都是為了與人共鳴。

除了科技之外,其實Ivan也擅長將之與藝術、表演、視覺整合,共譜精彩作品,以11月份的演出為例,他 所創立的新媒體跨領域表演藝術團體「邂逅成真 Encountart」,將呈現結合舞蹈、小提琴、電子音樂、互動投影、浮空投影的作品《耦合世代》,並且全球首次嘗試用沈浸式3D燈光裝置結合劇場;或許會有人說他跨界跨很大,但對於他來說,所有的媒材都是傳遞藝術概念的方式,而他只是選擇了最能闡述其命題的方式而已。想想,當所有藝術的界線消弭之時,藝術家又何需跨界?

科技藝術的定義

利用科技或相關技術做為藝術創作媒介或創作形式的藝術種類。所運用的媒材可以是機械、電子、電腦編程、3D列印、互動式裝置、虛擬實境、基因及生化科技等。

 

推薦閱讀
點讀華山
品牌經營
從點到線連成面 華山妖獸地圖上的小店獨立精神
點讀華山
新生活美學經濟
表演藝術
點讀華山
用相遇姿態 迎接一場春天的舞蹈節
華山會客室
點讀華山
地方創生
王政忠X何培鈞X王榮文|他鄉變故鄉 實踐地方創生的一堂課 | 華山會客室
專欄觀點
點讀華山
【觀點X張忘形】道歉的奧義
專欄觀點
點讀華山
地方創生
【觀點X洪震宇】綠仙草與山藥排骨湯,地方故事好滋味